(《仰望》杂志社计算机学院通讯员 袁娇燕)90后的我们一直被视为温室里的花朵,对长征历程、革命情怀、红色精神、民间文化早已抛之脑后,孰不知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的我们经受不住暴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已书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1年7月2日至5日,计算机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中的由信息管理专业带领的五人队前往革命老区罗田县胜利镇 。2日我们踏上了前往黄冈胜利镇的旅途。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惊喜:连绵的群山,翠绿而挺拔;缓缓的小溪,蜿蜒而缠绵;层层的稻浪,美丽而耀眼。我们感叹大自然的匠心独运和巧夺天工,更欣欣向往那历经沧桑、魅力依存的古镇。
踏上红色遗址 寻访东腔戏起源
2011年7月3日,我们一队人来到胜利镇大街,了解历经200多年九代人传承的民间文化――东腔戏。在村民的指导下,我们幸运地找到了胜利镇文化站站长曾宪华老人,在他的帮助下我们漫步在红色革命遗址“胜利老街”古道,感受着这里的红色气息,叹服那些曾经为这片土地浴血奋战的先烈们。虽然这条古道并不太长,我们很快就走到了尽头,尽头映入眼帘的是罗田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金凤楼,但古老的建筑、淳朴的民风却早已深深扎根我心。不仅让我们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接受了精神的洗礼,更让我们重温了当年红军那艰苦奋斗、不畏艰辛的精神。
老人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但考虑到我们的安全,曾宪华老人建议我们放弃陈家山之旅,再三商量之后,我们决定放弃上山。虽然多少有些遗憾,但老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令我们倍感欣慰。从他那里我们了解到了东腔戏的起源、形成、特点、发展、传承及保护,更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老人的博学多才和对民间文化的喜爱之情。
收集问卷调查 参观革命烈士陵园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我们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三天,150份调查问卷充分说明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愧为全国知名的“板栗之乡”、“桑蚕之乡”、“茯苓之乡”。近几年来,罗田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县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一主三化”的发展方针,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此堪忧。
仰望那高耸入云的纪念碑,一路上翻山越岭的辛苦顿时烟消云散,矗立在胜利镇中部的磨儿石山上,形成烈士陵园。石碑上更有王任重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铿锵壮丽的碑文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通过这次实践,我感触很深,我不仅仅看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体会了农村稻香的氛围,感怀革命烈士的英勇精神,更让我们了解了民间文化濒临枯萎的边缘的危险。此行我们不仅充满活力与激情,互帮互助,我们更坚信当初的选择是那么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