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黄晓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的黄晓璐,能够作为2016届毕业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我倍感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2016届全体毕业生,向润物无声的母校和默默耕耘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四年相聚,一朝别离。
校园里的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我们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要各分东西。时光已经走远,记忆永远留驻。中国·光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二路129号——我们远离故乡另一处“家”的地方——1400多个日子匆匆流逝,记录着我们青春岁月里最动人的诗篇。
即将离开母校,更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刻。再漫步一次我们的校园,主干道上人群熙攘,一草一木都格外的可爱。上课铃声照常响起,课程表上已没有了我要到达的课堂。校学生会里,紧张忙碌一切如常,我曾熟悉的桌前,坐着一个陌生的模样。身正大道上玉兰花开得正香,去图书馆自习的女生脚步匆忙。
楚才源、文曲苑、三鉴池、勤人坡……一处处路口,像一扇扇刚刚开启却又要合上的大门,提醒着我们做不够事情还那么的多。好想再去几次图书馆,哪怕只是在午后趴在靠窗的白色木桌上发呆,晒太阳;好想再陪你走过星空下清风习习的田径场,喜欢你喊着我的名字,夜色中寻找我的样子;想要再撞见几次宿舍楼下青涩的表白,哪怕只是五音不全的吉他和风中闪烁的烛光;还想再来几次社团活动,站在舞台的中央感受欢呼和掌声,或是坐在观众席当回小迷妹,摇着荧光棒……
说得这么多,因为此刻的我百感交集。禁不住想一再感叹,时间啊,你慢些跑。上课,下课;教室,食堂;开学,放假;大一,大二……好似只在一转眼间,迷彩服换成了学士服,小鲜肉变成了老油条。
“如果有一天,我们淹没在茫茫人海中,庸碌一生,那一定是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2012年骄阳似火的初秋,来到二师的第一个夜晚,我在日记中写下了这句人生格言。是的,我开启了我的大学之门,我要努力地活得丰盛!
三年的校会干部生涯,我参与和组织过近百场大大小小的校园活动和校际交流,这些经历教会了我谦虚谨慎、与人协作的处事之道,让我领悟到真诚沟通的可贵和团队精神的价值,也结交了四方的才俊,收获了难忘的友谊。
武汉,是一座大爱之城,我欣赏“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这让我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母校给我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三个月的“武汉网球公开赛”志愿者经历,让我有幸站在了全球顶级赛事的场馆,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展现——我,——一个二师90后女大学生的热情和风采。
我是一名师范生,敬爱的老师,毕业后我就成了你——最后,我也会像您一样站上三尺讲台,因为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就是我最初的梦想。几年来,我利用暑假时光参加支教活动,去了一些村庄,到过不少课堂,在孩子们的清澈眼眸里看到了希望的力量。
教育是爱的事业,是有温度的事业。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 “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活动, 更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在二师,我感受到了爱与温度,我将铭记母校曾给予我的一切,知恩感恩,回报社会。
旁人看来,如果说我大学的经历算得上一点小小的成绩,这都离不开辅导员的支持,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鼓励,因为我的成长和二师的成长息息相关。在这“同呼吸、共命运”的四年里,学校和我二位一体。母校的发展进步像一双坚强的臂膀,给我这个小女子以结结实实的骄傲:范锡龙博士参与探测到宇宙引力波,科研成果比肩世界顶尖名校;文学院的“硒行志愿服务队”,纪实通讯有幸入选团中央实践专著……每一次在朋友圈转发学校的喜讯,我总能收获能量满满的“赞”,这些“赞”是热情,是热血,是莘莘学子们共同的体温,“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天,站在这里,我要骄傲的宣布:我不曾虚度光阴,我实现了我的大学理想,我活得丰盛!我青春无悔!请母校为我点“赞”!
今天是一个好天气,让人倍感希望。但现实生活不仅有好天气,也会有坏天气,有开心的日子,也会有不顺心的日子。无论未来的路是康庄大道,还是崎岖天堑,我们都要秉持希望,坚定信念,带着一颗追梦赤子心。因为,生活总在希望中延续,就算遭遇失败,至少也曾努力活得丰盛。
白驹过隙一天天,离别在眼前。骊歌响起时,这一刻是终点也是起点,让我们来一个结实的拥抱,把年华里最美的记忆收藏,互道一声珍重,启程人生新的远方。
亲爱的朋友,“继续跑!带着‘二师人’的骄傲,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未来,我们再见!
最后,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一帆风顺,早日实现人生价值和心中理想!
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树常青,桃李满天下!
祝愿母校硕果累累,人才辈出,春华秋实吐馨香,二师明天更美好!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