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德树人”
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系统谋划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党政齐抓共管、思政工作队伍骨干和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强化先进思想引领,树立新时代思政观
(一)开展“青年大学习”。组织广大教师、青年分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深入学习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利用“新时代湖北讲习所”资源,引导青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积极探索把思政元素、德育元素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开设领导干部思政讲堂,扩展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校领导每学期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少于一次,每学期听课不少于一次,开展思政课调研指导不少于两次。每学期邀请校领导给学生做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范围的人文素质报告或讲座,使学生从中汲取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深入开展“师友·学友”行动,健全“三全育人”机制
学校深入开展“师友·学友”行动,围绕班级建设、文明寝室创建、文明素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开展行动,做到“五联五促”,即:学校每一位校领导联系一个教学学院及一个学生班级,促进学院建设;每一个职能部门联系一个教学学院,促进作风转变;每一个班级配备一名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和一名学生骨干担任班助理,促进班级建设;每一个学生寝室有一名学生骨干联系,促进寝室文明建设;每一个学生社团有一名专任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校党委书记张国秀率先垂范,密切联系外国语学院2014级英语(1)班,把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积极倡导“六个一”班级公约:即每天晨读一小时,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周写一篇英文周记,订阅一份英文报纸,培养一项兴趣爱好,参加一项公益活动。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全班学生积极上进,学风优良,9名同学入党,1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超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2018年1月该班获评“2017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
三、积极推进实践育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服务社会能力
(一)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建立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制度+基地+假期社会实践+评选比赛”相结合的联动互促机制。深入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责任意识。近三年,学校各级团组织共派出1137支实践团队,赴18个省、60个市和90多个县,共计20000余人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015年,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20项;2016年,获得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21项;2017年获得国家级奖项13项,省级奖项22项;校团委连续三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优秀单位”荣誉称号;三年共选派27名优秀志愿者奔赴新疆等地参加西部计划,2017年我校西部计划项目办获评全国“优秀项目办”。近三年,我校组织1478名志愿者服务武汉马拉松赛、360名志愿者服务武汉网球公开赛,两项赛事志愿者参与数均是武汉高校之最。
(二)精心组织“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大赛。坚持以赛促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2015年获国家级奖117项、省部级168项;2016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2项,获得省部级奖项172项,其中《零蒸发微型水库》项目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7年获国家级奖202项,省部级奖202项;2018年我校选送项目《武汉微特科技有限公司—知乐仿生鱼》获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大学生社团巡礼节,鼓励结合学院结合实际,打造专业特色,创建“一院一品”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活动,切实增强社团活动价值引领、文化育人的功能。文学院实施“师生联通计划”,深入开展“院长茶聚”“教授恳谈”活动,密切师生联系,助推学生成长成才,获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2014年学生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诚信驿站”项目,通过设立无人监督诚信售货专柜,盈利用于购买图书,赠予贫困地区建立“诚信书架”,在湖北省第四届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大赛中获银奖。体育学院“你是我的眼”助残项目,结对帮扶武汉市盲校,筹建特殊体育教育志愿服务基地,文学院“硒行关爱农民工子女项目”结对帮扶恩施州陈子山小学留守儿童,获评湖北省2017年创建示范项目。计算机学院“朋辈服务计划”通过开展学长学姐论坛、筹建学习志愿队、党员联系文明寝室创建、骨干助理班主任四个方面的工作,构建学生“四位一体”的自我服务体系,获批2017年教育厅学生工作精品项目重点立项。
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扬帆起航”大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光谷英才”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火蓝之星”新晋学生干部集训营为抓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2007-2017年大学生骨干“光谷英才”培养484人;2011-2017年“扬帆起航”大学生党员骨干培养276人;2013-2017年“火蓝之星”新晋学生干部集训营培养129人。以党、团、学生组织“三级联创”为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廉政教育等为重点,切实提高大学生骨干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二)挖掘学生集体与个人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精心组织“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青春榜样”大学生年度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开展“与信仰对话”“梦想方舟在二师起航”成长故事分享等活动。2017年1人获评全省“向上向善好青年”,1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1人获“中国电信奖学金”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
(三)积极推行“副班主任”制度。学校以管理学院为试点,在高年级学生党员中挑选综合素质较好的骨干学生担任班级副班主任,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工作。2012-2018年,先后有96名学生党员参与班级管理和困难学生帮扶工作。2016年,学院申报课题《湖北省属高校班主任建设比较研究—基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聘用学生党员班主任的实证研究》获批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
(四)组建学生讲师团。依托“百生讲坛”,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基础知识强的学生,组建学生讲师团队,在同年级学生中开展马列主义思想、十九大等政治理论宣讲工作。学校以教育科学院为试点,从2016年,每年讲师团开展理论宣讲,每学期2场,受益学生700余人次,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全覆盖。
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抓阵地建设,牢牢把握宣传和思想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学校重视微信、微博多种新媒体的协同建设管理,积极打造“学工在线”“青年在线”等主流红色网站,定期开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网络宣传机制,牢牢把握宣传思想阵地,从学校专职团干、学院分团委书记、各学院学生会宣传部长到班级宣传委员,建立宣传网络和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上下联动的立体化、信息化工作网络,牢牢把握网络育人主动权。
(二)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工作”的新方式,打造“指尖上的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学校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为特色组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统筹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社会实践,坚持立德树人,以“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推进网络思政课改与应用”为主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永华积极探索新时代新媒体“翻转课堂”模式,创办的“杨克思”微信公众号、QQ说说、在线课程直播等教育平台,积极促进传统课堂与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目前,杨克思微信公众号用户7800人次,推送文章1092篇;杨克思qq空间日均浏览量3000人次。
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思政工作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学校将坚定不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树立新时代思政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管理、教学、学科知识体系、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